18年前,在东莞市樟木头镇,广东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开园,迈出了民营资本运营国家森林公园探索的第一步。如今,曾经名不见经传的一座青山,已成为珠三角知名的礼佛胜地。2016年,东莞观音山的入园人数逼近百万大关,这样的成绩在东莞诸多景区里屈指可数,甚至与珠三角地区一些5A级景区相比也毫不逊色。
东莞观音山景区观音广场
未来,东莞观音山将以全域旅游为发展契机,借力“旅游+”做大做强旅游产业链,并规划建设东莞观音山特色小镇,向年游客接待量300万人次目标进发,实现企业倍增发展。
全域旅游成东莞观音山发展目标
近5年来,东莞樟木头观音山顺应国家发展趋势,积极探索全域旅游发展新模式,才有今天的成就。值得欣慰的是,这两年观音山发展的外围环境略有改变,景区也顺势而为,锐意进取营造良好的旅游氛围,取得游客接待量年平均两位数增长的喜人成绩。
所谓全域旅游,是旅游产业的全景化、全覆盖,是资源优化、空间有序、产品丰富、产业发达的科学的系统旅游。这一新兴的旅游模式要求全社会参与,全民参与旅游业,通过消除城乡二元结构,实现城乡一体化,全面推动产业建设和经济提升。
广东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管委会主任陈景玉说,在该景区未来的发展规划中,推动全域旅游的发展,是其重要的目标之一。他认为,全域旅游难在全域,重在旅游。
“全域旅游抛开了旅游,就是全域经济了,体现不出旅游的特色。东莞如今树立了打造‘国际商务休闲旅游城市’的目标,推动全域旅游,那么必须要找到龙头企业。”陈景玉说,东莞观音山作为经营性的旅游景区,是东莞最具体量的民营景区,综合运作和发展态势很好,具有担当发展龙头的潜质。
陈景玉认为,围绕东莞观音山来推进全域旅游的工作,是可以大有作为的。“东莞观音山目前的品牌营销和模式,是创新的。我们品牌的渗透,已经走出了广东,走向全国。通过多年的品牌营销已经成为国内较为知名的景区。而东莞观音山的经营模式也是独具特色,游客的认可度,相对其他景区有很大优势”。
2017年上半年,东莞主要领导来观音山调研,肯定了观音山对当地经济发展作出的贡献,对观音山发展全域旅游表示大力支持。
陈景玉认为,目前东莞观音山的体量已经不小,年游客接待量已经达到百万人次级别,景区目前的建设情况良好,因此可以成为全域旅游的很好的支撑点。
发展“旅游+”需要产业龙头带动
和全域旅游息息相关的,就是“旅游+”。陈景玉表示,东莞观音山作为区域旅游重点企业,探索“旅游+”,推动城镇周边的旅游产业链的发展,既是未来规划,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。
所谓“旅游+”,是指充分发挥旅游业的拉动力、融合能力,及催化、集成作用,为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提供旅游平台,插上“旅游”翅膀,形成新业态,提升其发展水平和综合价值。在此过程中,“旅游+”也有效地拓展旅游自身发展空间,推进旅游转型升级。
如今,国内多个城市都在探索“旅游+”,以平台合作的方式来让旅游产业效益最大化。以辽宁省鞍山市为例,年初以来鞍山积极推动“旅游+文化”“旅游+农业”“旅游+体育”等产业的全面发展。正是得益于“旅游+”运营模式带来的连锁效应,前5个月该市一景区接待游客总量与旅游总收入均增长40%。
又如北京对口地区旅游合作促进平台有18个对口支援地区,通过积极引进资源、定制服务,将平台的运营与国内旅游市场的发展、全球旅游资源的应用进行整合,探索出一条全新的“旅游+”的思路,实现平台成员单位、地方经济和消费者的共赢。
由此可见,“旅游+”与“互联网+”一样,具有“搭建平台、促进共享、提升价值”之功能。互联网以其无处不在的技术力量,通过“互联网+”全面深刻地改变世界;而旅游则以其强劲的市场开拓力量、美好生活追求动力及人文交流优势,通过“旅游+”给世界带来深刻影响。
“我们希望当地政府要借助全域旅游发展时机,深刻意识到观音山旅游发展的聚集带动重要作用,真正拿出切实有效政策措施支持观音山,解决长期困扰观音山旅游发展的不利因素,一起开发樟木头的旅游产业链。去年我们有近100万人次的游客,下游的住宿和餐饮配套就是很大的市场,这就需要政府来进行引导。”陈景玉说。
他说,如今在东莞观音山的辐射下,观音山的周边可以建一些特色街区,可以卖一些客家特色产品。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,有一些深度的合作,包括和樟木头一些大型工厂的工业游可以结合。
陈景玉说,东莞观音山愿意在自身不断优化升级,提高旅游环境、旅游服务质量的同时,带动周边经济发展,及相关产业的联动。“通过带动和服务周边的经济,拉长产业链,形成旅游产业集群。我们也希望,当地政府能够切实地对在‘旅游+’的产业化方面的一些关键节点,能够打通和落地,在打造全域旅游,帮扶观音山做大做强,形成具体化的政策。”
陈景玉透露,一直以来观音山周边乱摆卖、火源管控等方面的问题仍然没有太大改善,无证商贩、黑车等困扰观音山,停车难的问题也有待解决。面对当下旅游发展欣欣向荣的趋势,观音山积极落实公园未来15年发展总体规划(2016年至2030年),秉承安全、服务、效益的发展理念,以提升游客的满意度、社会的美誉度为经营理念,若当地政府能积极改善营商环境,切实解决观音山发展存在的问题,观音山有能力有信心在新一轮的发展转型过程中,抢抓机遇,为东莞的“四个全面提升”作出应有的努力。
2016年,东莞观音山的入园人数逼近百万大关
按年游客量300万以上体量设计
当前,特色小镇的建设成为国内的焦点。由于当前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、资源过度集中,2016年7月21日,国家三部委联合发出《关于开展特色小城镇培育工作的通知》,提出力争在2020年培育出1000个左右的特色小镇。
事实上,东莞观音山目前正在做“观音小镇”特色小镇建设前期规划。广东省文化学会会长李明华认为,东莞观音山的文化是正能量的文化,应该宣传推广,并考虑向纵深扩展,而建设一个以旅游业为基础的特色小镇,是一个不错的选择。
陈景玉说,广东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占地面积18平方公里,前期规划建设了6平方公里,形成了当前的发展规模,初见聚集效应。近两年,观音山一直在继续完善,在原有基础上提质增效,包括景观体系、环境体系、运营体系和生态体系几个部分,继续完善。而接下来第二期的规划,就是要把剩下的12平方公里做成观音小镇,作为对原有一期的延伸和扩大。
“在总体的功能分区上,组团的安排上,‘观音小镇’要纳入一些新的旅游理念,未来东莞观音山将按照年游客量300万以上的体量来设计。在吃、住、行、游、购、娱的基础要素上,体现商(商业街区)、养(养生养老)、学(学习体验)、闲(观光休闲)、情(情感触动)、奇(奇特新鲜)这些元素。”陈景玉说。
未来,东莞观音山的“观音小镇”将打造成一个综合型的文旅度假项目,集观光度假、养生休闲和礼佛文化于一体的综合体。“我们要做到建设细节化,就是细节上要提升,产业和产品要更具特色化,管理更加智慧化。此外,还要突出旅游的核心,那就是旅游要人本化,以人为本,满足人本身的需求。此外,我们的产业也要多元化。”陈景玉说。
未来,“观音小镇”将规划建设一处忘忧谷,这里将种植100种花、100种水果、100种蔬菜,如大地花海一样,能令置身其中的游客忘却俗世烦恼。此外,还将规划建设具有特色的禅修学院,以及养生养老的山谷,里面是集养生、养老、养心为一体,传统文化和佛道文化相结合的绝佳疗养处所。他认为,“观音小镇”将是个适合森林健康疗养的地方,利用森林的温差、环境、植被和负离子这些资源,让有亚健康、慢性病、老年病的游客,在这里进行调理。
“观音小镇”将规划建设中医药谷,结合岭南丰富的中医药资源,引入道教的文化,另外结合观音的文化,进行一些莲花、禅意元素的导入。此外,利用丰富的山体资源,“观音小镇”还可以做森林运动、探险、越野,森林乐园,这些方面的规划。
陈景玉说,到时候“观音小镇”将努力打通各个节点,比如在交通组织方面,让游客可以很便捷地进入,同时可以身心放松。在这个以文化为主导的特色小镇中,游客可以感知佛文化、传统文化,中国的优秀文化。
文化立山打造观音文化胜地
据了解,除了建设“观音小镇”外,东莞观音山对于未来也进行了战略规划。
陈景玉介绍,在进一步明确思路,规划引领、高点定位、科学布局的基础上,将把慈悲为怀的观世音菩萨作为设计基底,充分挖掘大乘佛法及禅宗文化内涵,对东莞观音山进行功能规划设计。
未来,东莞观音山将突出彰显自然山水格局,同时园区将增添多项度假体验功能和服务功能,加强观音文化研究的传播。除此之外,将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,建立绿色生态可持续的发展模式,把观音山森林公园建设成为广东观音文化胜地和旅游名胜景区。
东莞观音山未来将三年一改观,五年大变样,利用八到十年,打造观音主题文化旅游景区、国家5A级旅游景区。
阶段目标:第一阶段是2017—2018年——形象改观提升阶段;第二阶段是2019—2020年——功能完善、服务提档阶段;第三阶段是2021—2025年——观音道场全面形成,稳步发展、稳定收益的成熟阶段。
像这样中远期的战略规划,有很多问题待解决。例如,目前景区主入口单边桥通行能力差,市政配套设施严重滞后,给夜间运营带来限制,导致景区进出难、停车难、吃住难、用水用电难,影响当地及景区形象,需由政府相关部门协助完善市政配套设施。
又如,目前东莞观音山公园内缺乏住宿服务的功能区域,以后计划在园内适当选址,以帐篷露营的特色功能服务解决公园住宿问题,完善“吃住行游购娱”的旅游服务系统。同时可结合观音山特色节日庆典,发展更具创意的帐篷露营体验方式,打造公园又一亮点吸引游客。
“通过完善景区的功能,进而引导樟木头镇成为全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标杆和样板,通过此次整体改造提升,助力东莞旅游目的地的建设。”陈景玉说。
力争成东莞旅游企业“倍增”发展龙头
陈景玉说,在管理方面,东莞观音山未来按照300万以上的游客量,打造一个民营企业管理景区的标杆,在企业文化、管理制度、运营和服务模式方面,东莞观音山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,未来还可以规划进行输出管理。
他说,观音山的游客接待量从10万到50万的增长用了大概四至五年的时间,而从50万到80万也用了大约四年的时间,这几年保持态势,年游客接待量已接近百万人次级别,东莞观音山始终以“倍增”为经营目标。
“多年品牌的沉淀,活动对游客的吸引,环境的改善,以及外部整个旅游趋势的向好,东莞观音山自2015年以来,保持比较好的态势,我们正在为下一次‘倍增’做准备。”陈景玉说。
他说,要完成从100万人次到300万人次“倍增”的目标,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。“比如说第一期的总体规划,多少受到一些遗留问题的制约,需要当地政府切实去解决,协助帮忙落实的问题。此外,我们希望镇政府、社区,能够以合作共赢的心态,一起推动全域旅游的发展,共同做大做强旅游产业链”。
陈景玉说,目前“观音小镇”正处于前期阶段,未来在基础建设方面,包括通讯、通电、高压线这些基础设施配套能不能落实,还有待进一步的积极沟通。
然而在打造以文旅为特色的“观音小镇”过程中,也面临一些尴尬的问题。陈景玉表示,公园内横七竖八立着五组高压线很扎眼,使原本祥和的观音文化增添了些许沧桑和无奈。这些高压线就位于公园核心地区,不仅破坏了景区整体美观,也产生了一些安全隐患。观音山多次向有关部门反映,希望改迁线路,但没有回音。但观音山表示,无论有多大困难,景区对森林公园整体发展的动力都不会有丝毫减少。
“如今很多广西、福建的人都自驾来东莞观音山旅游,这也是我们不断加大投入的结果。我们有信心打造文旅主题的“观音小镇”,也有担起全域旅游先行先试的重任、实现游客接待量倍增、带动周边旅游产业链发展的信心。”陈景玉说。
撰文 龚名扬 编辑统筹 李江萍
(本文转载来自于南方日报2017年7月21日A22版:http://epaper.southcn.com/m/ipaper/nfrb/html/2017-07/21/content_35829.htm?from=timeline&isappinstalled=0)